一個人去世了,家族的親人們為他舉行葬禮,為他安下墳塋,最親近的人為他守廬,三年后服喪期滿,人們開始繼續正常的生活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從此開始忘記他,除了他的血脈在他的子孫身上流淌外,他的生命還在兩個方面延續著:一方面是他被寫進家譜族譜,成為永恒的歷史記憶;一方面是他被請進祠堂,享受祭祀,接受膜拜。
這個是宋代儒家學者的發明。據說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家譜和族譜,出自宋代兩個名人。一個是蘇洵,就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,據說他的祖上是唐代有名的蘇味道,可是一直到他的高祖,家世并不是很清楚,于是他就開始寫家譜。另一個是歐陽修,他不僅寫了家譜,還規定家譜應當從可見的世代開始寫起。據說《眉山蘇氏家譜》,《廬陵歐陽氏家譜》就成了后世家譜的典范。家譜族譜就好像我們的“歷史”,把一代一代的記錄下來,把一代一代開枝散葉的人們聯系起來。
祠堂則是祭祀祖先的地方。宋代程頤建議,首先,每個有一定地位的家族要有廟;其次,廟里面應當有祭祀的對象,以高祖居中,每一代先人按照昭穆次序左右分列,都以夫婦相配;再次,祠堂應當是三間,外面是中門,中門外是兩階三級,祠堂里面北墻下為四龕,每龕一桌,從西向東分別是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;最后,每年冬至應當隆重祭祀始祖(這一姓最早的先人),立春祭祀先祖(五世祖),季秋的時候稱禰祭(禰,指去世的父親在宗廟中立主)。后來的《朱子家訓》則規定,四季仲月(二、五、八、十一)舉,行四時祭,祭祀前三天齋戒沐浴,前一天清掃祠堂,當天清晨家族主人即宗子率全家族列隊祠堂,舉行祭祀。因為朱熹的理學地位,后《朱子家訓》的祭祀程序成為權威程序。
家族的歷史和家族的儀式增強了家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。家譜族譜和家族祭祀在古代中國甚至是現代中國,都十分流行。說到底,家族對每個人都很重要。首先說,從個體生命的延續狀態看,國家、制度等維護的是整體秩序,對個體的關懷很少,在饑荒、戰亂和無序的時代,人們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和家族;其次,從安全的意義上說,他人總是“陌生”的,人不能指望僅有競爭關系的“他人”,處處有危險,所以只能依賴家族認同;最后,從個體情感論,“家”是溫暖的象征,無論在什么情況下,家庭和家族都有無條件的愛。再有,從歷史角度說,墓地、墓碑、祠堂和家譜比正史重要,因為正史的認同范圍太大,它是國家層面的歷史記錄。而家譜族譜的認同,是有自然血緣關系的一群人,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,也有著共同的樸素情感。